转载,作者严春芳 作家、诗人,居武汉。
还是从菅向东主任医师的这首词说起:
满江红 武汉抗“疫”
暮蔼沉沉,倒春寒,疫漫楚天。急召令,刻不容缓,列装抵汉。
悬壶何曾惧瘟神,济世从未恐魔鞭。无须问,路途多凶险,勇向前。
黄鹤楼,泣蛇山,鹦鹉洲,已不见。舞倚天长剑,小虫颤颤。
一江涛翻巨浪,三万精英战无眠。云梦泽,人间四月天,樱花艳。
这是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暨齐鲁医院第四批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齐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菅向东教授于2月24日在武汉创作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词。
这首词虽不合平仄,但岀自一位非文学专业的医生之手,甚是难得。词作表现了三万白衣天使在新冠病毒面前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与抗"疫"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一位位勇士高举长剑奔向武汉主战场英勇战疫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这也是作者自己壮志满怀的抒发与亲身经历感受的真实写照。
2月7日,菅向东教授随山东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齐鲁医院医疗队整体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重症病区,共有74名重症患者。菅向东负责其中一个病房,37名重症患者。
做好自身防护才能更好地投入救治工作。菅向东向医护人员反复宣讲新冠病毒的传播特点、传染烈性,要求队员们一刻也不能放松自己安全,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安全培训过关才能上岗。严格三区(清洁区、缓冲区、隔离区)两通道(病人与医护人员通道分开)管理,进入隔离病房必须严格执行三级防护,坚决按照流程穿戴圆帽、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手术衣、鞋套等,不能有一丝疏漏。
菅教授是我国医生领域急危重救治领域的知名专家。
30年来,他一直从事急救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救治上万例急危重症患者,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急救医学方案。他还是国内治愈百草枯中毒患者最多的专家。迄今为止,菅教授团队已成功治愈百草枯中毒患者2500余例。他带领的团队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最权威的百草枯中毒治疗基地,经他治愈的百草枯中毒患者“杀鱼弟”曾广受社会关注。
2003年,他参加了抗击非典战役。
另外,菅教授还是山东省空中救援的倡导者与先行者,组建了齐鲁医院空中救援队伍,多次开展跨区域空中救援活动。他在急诊医学、毒理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新冠肺炎他有一些独到见解。菅教授团队通过观察患者病理生理变化,发现重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与百草枯中毒导致的肺损害在病理生理改变上有相似之处,二者最终都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于是,他考虑是否可以借鉴百草枯肺的某些救治经验,有可能阻遏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程进展,挽救患者生命。
从武汉第一例病例报道开始,菅教授就一直密切关注疫情发展,从传播途径和脏器损害方面,他认为,新冠病毒与SARS、禽流感等类似,但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更强。肺脏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其功能主要是完成血液和气体交换。氧气经过肺后进入血液系统,然后供应人体的全身组织器官。新冠病毒感染以后,会引起肺部炎症,影响气体交换系统,最终导致组织器官缺氧。较长时间的缺氧如不能纠正,将引起多脏器功能的衰竭,直至窒息死亡。新冠病毒肺炎引起ARDS的这种发病机理,主要是由病毒引起免疫损伤,继发细胞因子风暴引起。这个结论是医学界的共识。肺脏是新冠病毒的靶器官,肺部感染引起肺炎,这种肺炎的发病机制当中有各种免疫因素参与,病毒诱发这种免疫风暴而导致肺炎严重。
他认为,只有充分认识新冠病毒的病理生理机制,才能有的放矢,科学施治。
目前为止,国家推出了六版新冠病毒诊疗方案,说明国家针对这种陌生的疾病诊疗也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把一些最新的有效的诊疗方法吸收完善到方案之中。菅教授认为,国家不断推出的诊疗方案应该说是重要的指导方针,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冠肺炎诊治指明了方向。但临床医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病人病情都不一样。临床医生要在国家方案指导下,针对每一个病人制定一个符合病人病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特别是对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方法要创新,要敢于刻不容缓地上手段。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要善于思考,要积极想办法,不能看着病人病情逐渐加重而束手无策,并且很多情况下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他认为,关键时刻,主治医师临床经验与胆识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多年急危重症救治的临床经验,结合湖北诊治的重症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菅教授制定出重症新冠肺炎诊治的基本策略。他认为,必须首先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从源头上控制这一急危重症的启动因素,同时要抑制细胞因子风暴,阻断肺损害的恶性循环,目前这种有效的药物正在探索当中。再就是要积极的纠正缺氧,加强支持疗法,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在实际诊疗中,菅教授团队在国家基本治疗方案指导下,对住院的重症患者深入了解病人病史,并逐一进行认真的查体,完善辅助检查,进行集体会诊,制定符合每一个病人病情的治疗方案,临床工作中,菅向东教授观察到一种抗疟疾和风湿病的药物硫酸羟基氯喹对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可能有效。并且在第六版国家诊治方案推荐使用磷酸氯喹(第一代抗疟疾药)之前开始使用了,目前来看观察到一些疗效。他还首次观察到很多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凝血系列检查中D,D-二聚体这一指标升高,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尚未引起重视。菅向东教授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分析,认为严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存在微循环的障碍,这可能是常规治疗不能见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他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一些患者已经受益。还有,菅教授非常认可中医的辩证施治、个体化治疗理念,他的团队中的助手乔云副教授就是中医专家,积极给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菅教授分管的病区,危症患者没有一个去世的,除两个上呼吸机外,其他的都已转危为安,重症变轻症,已有三人治愈出院,其他患者近期也将分批出院。齐鲁医疗队负责的另外一个病区也有十多人治愈出院。对于专业内的各种不同声音,菅教授始终认为,无论何种方法,对于急危重症来讲治愈病人、挽救生命才是硬道理。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是促使病情好转的辅助措施。菅教授认为,得了新冠病毒不要有恐惧心理,恐惧无助于患者治疗。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特别是护理人员要从各个方面给予人文关怀,在菅教授领导下,他们病房的王静护士长带领病区50名护士,积极在床边疏导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取得很好效果。
菅教授率领的是一个团队,是一个集体,每一个病人的治愈、每一项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整个医疗队的精诚团结和对病人的精心照护,离不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领导和全体医护人员的支持。医疗队领队费剑春副处长是整个医疗队管理的灵魂人物,指挥着整个医疗队的有序运转;医疗队长李玉教授、副队长胡昭教授是医疗技术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指导者;副队长曹英娟教授是100人护理队伍的领军人物;菅教授的助手钟宁和侯新国两位副主任,还有王静和周敏两位总护士长,以及医疗队的每一个队员组成了一个敢于担当、不怕牺牲、富有战斗力的集体。
菅教授満怀信心的说,现在治愈患者出院后出现了空床,没有重症患者转进来,说明已经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一改疫情初期“人等床”、一床难求的现象,另据综合消息,全武汉市已有空床5000多张,最近每日确诊的病例已经降到400人以下,而每日出院病例在1000人以上,这是武汉市疫情防控走向积极变化的好兆头。
当我看到两张菅向东教授照片,只见他穿着医用手术衣,戴着医帽和防护口罩,身上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透,顿时泪奔,无比心疼这位奋战在疫区一线的逆行英雄。他是勇士,他在用时间和汗水同病毒抢夺每一个生命。他们是我们和平时代最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武汉人民永不相忘的救命恩人。
菅教授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早年获山东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毒与职业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急诊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亚洲急危重症医学协会理事、亚太医学毒理学会会员、国际职业卫生协会会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几十个专业领域职务,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140余篇,参编著作40余部,指导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他的很多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些已经成为省级单位的主任级骨干力量。像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张玲主任、安徽省立医院南院重症医学科的陶小根副主任、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吴强副主任医师都是他的学生,目前他们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日夜工作。
另外,他还是一名农工党员,目前担任山东大学农工党基层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刚刚获得农工党山东省委授予的优秀农工党员荣誉称号。他已经履行并且还在履行他的铿锵誓言:
在国家和人民如此危难之时,能有这样尽自己最大贡献的机会,应感到自豪和珍惜,能去一线绝不在后方!我将充分体现农工党员为国解忧的担当情怀,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每位患者实施救治,不怕牺牲,敢于奉献,为早日解除疫情而战!
他不仅是一位仁心之医,而且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热爱诗词的人。
转载:作者:严春芳 作家、诗人,居武汉。在巜人民日报》、巜湖北日报》巜楚天都市报》、《楚天文学》巜人民网》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被《中国作家》巜人民网》巜光明网》等网络转载。 微信号Q1097534505